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发展 >> 非遗

李媛 用新方式讲好非遗故事

所属栏目:非遗   |   作者:超级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11-29 09:27:43   |    浏览 2686 次

      作为非遗项目烙画制作技艺的年青一代传承人,李媛一直在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将非遗之美展示给更多的年轻人。开网店、拍摄短视频、直播……她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思考,非遗传承中的变与不变是什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怎么与古老的艺术特色向融合?

      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承非遗 有收获也有困惑

      记者: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传播烙画艺术,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媛:好几年前我就在网络上开店销售烙画工艺品,最开始拍短视频、照片,是为了配合销售和宣传,一般是发在朋友圈和网店上。后来短视频平台开始火起来,差不多2018年前后,才着力做短视频。当时积累了不少“粉丝”,还做直播,确实是起到了给网店和实体店引流的效果。

      记者:当时的短视频平台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和现在差别大吗?

      李媛:我觉得那会儿短视频是属于发展前期,我们手工艺人这个垂类的UP主,大多以拍工艺作品为主,短视频呈现的样式是比较商业化的。有一段时间,我是坚持每天直播三个小时,早上10:00至11:00,中午12:00至13:00,还有晚上18:00至21:00,这几个时间段我全部都试过。当时确实费了很多心思,比如直播我烙画的过程,有的人他喜欢传统题材的,有的人他喜欢符合现代审美的,还有的年轻人喜欢卡通题材的,每个题材我当时都设定了相应的直播内容。直播吸引了很多人来看,也有人开始跟我学做烙画。其实,一场直播的观众人数不太多,也就几百人,但是好在比较固定,每天他们会固定的时间来直播间,和你探讨一些烙画上、雕刻上碰到的问题。有的人是单纯欣赏,有的人是初学的,有的人也是学到了一定程度,大家想在技法上有一个交流,灵魂上的碰撞,那会儿每天都是这样的。

      那时做短视频的人也比较少,所以说前期“进场”的UP主可能还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到后期了,做的人也多了,竞争就比较激烈了。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观众的喜好也在发生变化。后来我就发现,短视频只展示你的作品,点击率往往都不算太高,观众们更喜欢看制作过程,而且对视频质量要求更高了。我也在尝试着去转型,多拍点制作的过程和日常与创作有关的花絮,但是发现靠我自己做,很难兼顾短视频创作和烙画创作,没有那么多精力。

      记者:最近我看你短视频更新的频率没那么高了?是因为精力有限吗?

      李媛:这个就是我遇到的一个问题。目前做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短视频,我个人认为是需要团队的,最少也要两三个人。因为首先前期要有剧本,然后制定、拍摄内容,还要有后期剪辑制作、搭配文案。这一套工作下来,也许我们看到的短视频只有十几秒钟或者一分钟,但是实际上制作它可能需要我们花费几个小时。所以说如果只靠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自己去做,每天我又要拍视频,又要创作烙画,然后还要经营,说实话一个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精力和时间都达不到。这还只是日常的一些工作。我有时还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就更不能保证更新了,毕竟我不是专职UP主。

      记者:刚刚你提到,观众对短视频的喜好在发生变化。

      李媛:是的。已经不是短视频刚兴起时,那种对内容非常饥渴的时候了。观众对短视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专业视频制作团队也“进场”了。我们这种非专业的、单打独斗的,越来越没有优势了。

      非遗传承需要拥抱现代生活

      用新时代的艺术传达新时代的声音

      记者:那你还会继续制作非遗短视频吗?

      李媛:那是当然的,我只是要重新思考做什么?怎么做?其实不只是拍摄短视频,包括我的烙画创作,也要考虑这两点。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它一定是需要融入现代生活的,它不能是摆在博物馆里的。那么,在传播方式上,以前的手艺人,口碑都是街坊邻里口口相传,那么现在,最新的宣传方式,就是短视频、直播,可能过几年还会有更新的传播方式。那么,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我就要积极去利用这些现代科技平台,去为传承非遗做更多的尝试。刚刚过去这一个月,我参加了天津大学、天津市文旅局主办的“2022年葫芦制作技艺高级研修班”,是脱产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在与很多老师和同行的交流学习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他们的理念和做法开阔了我的眼界。

      记者:你对非遗创作和传承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我看有专家评价你的新作品《葫芦汉字艺术》是将蒙德里安的色块、康定斯基节律线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造型特点相结合。

      李媛: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是不同的,这些审美它不可能跨时代跨民族去传承,我们都是在基于前人的工作成果上,对前人的这些技艺进行创新。所以说我们在非遗传承上是需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的。我父亲也是烙画非遗传承人,但我们两个人的风格是不同的,他偏向于传统,我偏向于创新。我父亲的作品,有他的受众群体。我的作品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可能年轻人会稍微更喜欢一些。比如,我的作品里运用的技法,不只是有烙画,我还会添加一些彩绘、雕刻,而且我在创作时会更注重作品的实用性,比如说做成酒葫芦、葫芦灯具等。我父亲那一代传承人,他们的作品更注重观赏性。但是,我的技艺和风格并不是凭空创造的,我的创新是根植于传统的,这实际上就是在活态传承,用新时代的艺术去传达新时代的声音。

      说回短视频,新媒体宣传这一块我是肯定要做的,我也尝试着从后台大数据去分析观看的人群,比如说看我视频的人哪个年龄段最多,哪个时间段我推送这个视频达到的传播效果会更好,什么样风格的视频会更受欢迎。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但是现在有一些困难,这次研修班,我发现遇到类似困难的同行还是很多的,而且对于一些老一辈传承人,他们想要拥抱新媒体的门槛更高,那么同行业抱团取暖的需求就很强烈。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非遗短视频制作团队,去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大家一起分担成本、共享成果呢?其实有很多新的思路是可以去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