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以创新为引擎

所属栏目:新闻中心   |   作者:文创时代栏目  |    发布时间: 2025-11-10 11:15:32   |    浏览 2685 次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擘画了更为明确的蓝图,更是提出了必须达成的时间表。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昂扬斗志,激发了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日新月异的民族的创新精神。在即将成为“过往”的“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同样可以坚信,在即将进入的“十五五”时期,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更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全会指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中央提出的这个“十五五”时期的发展主要目标,稳健务实而又坚定不移,是一个令我们瞻望可及、奋斗可达的可行性极强的总体目标,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未来五年里为之不懈努力、砥砺前行的伟大目标。这个目标既是我们国家的,也是我们个体的。在这个目标面前,我们没有理由松懈“躺平”,必当勇毅前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辱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和鲜明表征就在于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勃发。《建议》对于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全面而又高屋建瓴的论述。《建议》在第十部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深刻指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十五五”时期文化繁荣发展的总的方向,也是我们在文艺领域提升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遵循。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既称“文化”,就并非只是少数精英手里的“宝器”,而是全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造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更是将文化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求是》杂志2025年第8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指出了“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也是必须落实到全党全国人民的生活与工作中的举国行动。这次又在《建议》中作为重要部分,进一步说明了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是要落实于具体的时间维度的。“文化强国”并不是一个“软任务”,而是一个要在锚定的时间范围内克期完成的“硬任务”!这是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于文化问题的习惯性理解的。按照习惯性的理解,文化是虚的,是软的,是无形的,固然人们可以就文化问题大谈特谈,但其实仍然缺少那种务期必成的压力与使命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就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文化强国的内在关系,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又郑重提出“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和观念层面,而是以五年规划为单元,为全党全国下达了建成文化强国的硬任务!时不我待!

文化强国,当然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如期完成的举国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点,所以《建议》的第十部分,即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标题,同时它就是“十五五”规划中关于文化的核心,也是“十五五”期间文化事业的着力点、落脚点。发挥全国人民也即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并非易事,大不同于只在文化界、理论界、文艺界等文化界知识分子层面,而是将此观念深刻注入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的心灵和意识之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将不仅作为“受众”,而且作为创造的主体,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主角!从文艺的角度而言,《建议》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创作。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提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是对于“十五五”期间文化繁荣发展的全面规划。全民族的参与及主体精神,应该是文化强国的本质所在。

在文艺方面,如何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如何使创新精神、创新活动,达于“全民族”的范围?这值得我们思考和力行。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更在于创造,文艺也是如此,而且尤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就已经包含了文艺的创新要求。中华文明史上的文学艺术精品与传统,恰恰是在守正出新中延续至今而且发扬光大的。无论是诗词、绘画、书法抑或音乐,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而成现在所能见到的洋洋大观的。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我们以巨大的创新能量!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已经成为影视艺术门类的经典。现在的人工智能,同样也赋予了我们以创新的无限生机。电影、动画、舞台剧等,一方面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的灵感与题材,同时,又不断地产生了更具感官冲击和心灵启迪的新的艺术形态。“新的时代条件”,包含了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新的社会生活,包含了当代人对原有的历史事件的价值重估,更包含了数智化、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这就使得艺术家在表现传统题材时,能以新的媒介因素,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和空间。如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长津湖》、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等,都以其新的媒介因素,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借传统艺术经典进行生发而产生的艺术精品如舞蹈《只此青绿》、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等,都是以传统艺术为来源进行艺术创造的案例。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网络文艺、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在这种新的条件下进行创作的作家、艺术家,是一个广大的群体。而在互动性的新兴创作形式中,本来只是作为消费群体的受众,也在互动中成为创作的主体。这就大大激发了人们介入文化创造、文艺创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这种情形:“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这些“文艺两新”,必然带来新的创作手法、新的创作题材,赋予社会文化新的观感和影响力。

三 

“新大众文艺”是当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极富生命力的文艺形态。随着新大众文艺创作实践的方兴未艾,文艺评论界和学术界也就当下的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进行了广泛研究和积极评价,并在理论上予以学术认定。如《延河》编辑部的文章《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延河》2024年7期)作了这样的描述:“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人民大众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各种文艺创作与活动之中,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人,而不是单纯的欣赏者,这就是新大众文艺。”这个说法基本上概括了新大众文艺的性质。学者谷鹏飞在《“新大众文艺”的批评标准》一文中也提出了这样的定义:“新大众文艺,是随着文艺新表达媒介的兴起而萌生的一种新型美娱大众艺术形态。”这也是较为接近新大众文艺的本体功能的表述。在笔者看来,新大众文艺一方面传承了文艺人民性的历史根系,另一方面则是在新的媒介条件下形成的以“大众”为创作主体及客体的文艺形态。因为有了新的媒介条件,以往“潜藏”在非专业的、身在基层的“素人”,创作的欲望和潜能得以喷发。新大众文艺的作品,书写普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书写自己的生活状态。正是这些创作主体和内涵的呈现,使得新大众文艺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惊奇。前段时间成为热点的“西海固文学现象”,正是新大众文艺的文学表征。出身于西海固地区的农民作家,以其朴实的、接地气的笔调,表现西海固的山川风物、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现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然也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投入到文化的或文艺的创新中去,而是充分激发专业内外的人,都发挥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以新的媒介条件为加持的契机中,会产生更多具有时代高度的佳作,如《庆余年》《甄嬛传》《琅琊榜》等。“创新创造活力”也就是蕴藏在人们内心中的强烈愿望和主动精神。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议》,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也是时间表。“十五五”规划的擘画,是我们必须在未来五年中去践行、去达成的。作为个体,虽有千姿百态的差异,党中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的蓝图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锚定方向、奋发有为。文化的创新创造,并非某些人的事业,而是全民族的事业。如果只是传承而无创新,所谓优秀文化传统也就不复存在了。传统是要在创新中存续和发展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充满活力,正在于以创新来实现传承。中国式现代化,必以“文化强国”战略作为支撑,同时,又以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作为“源头活水”。

清人赵翼在他的《论诗五首·其一》中有这样的名句:“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不仅是论诗,也是自然与社会的规律与面貌。创新是万物的生机所在,也是文艺的生命。文化强国,必以创新为引擎!



上一篇:2025品牌影响力名家大师——杜敬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