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游客出游的热情高涨,学生群体成了出游主角。“特种兵式旅游”以及“暑期研学游”最受追捧,博物馆更是成为了暑假学生们出游的必选目的地之一。
各地博物馆在这个暑期迎来参观游览热,不少博物馆都出现了入口处排长队、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博物馆热”不断升温。
在这场博物馆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中,博物馆这样“热”出了名堂——
年轻人为何对博物馆
“情有独钟”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国宝档案》《唐宫夜宴》等作品和节目的走红,其中对一些藏品流转历史的回顾,以及其背后故事的精彩讲述大大激发了公众的兴趣。以往高冷的博物馆也让新时代青年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据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于其他年龄占比更大。据统计,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18—30岁人群占比近50%。
其实,年轻人爱上博物馆的原因并不复杂。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以及考古新发现的不断登场,都彰显着中国历史文化深厚无比、魅力无穷,这为博物馆吸引受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与看演出、听音乐会等其他文化活动相比,逛博物馆的开销实在“物美价廉”;博物馆的环境通常较有韵味,文化氛围浓郁;在室内不受天气影响……对于这届年轻人而言更具吸引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选择博物馆作为暑期出行地,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讨论交流,结束后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文物照片,并带回特色文创产品……种种“利好”使得许多年轻人爱上了逛博物馆的“看展式社交”。
除此之外,在研学活动日益成为大众旅游首选的情况下,博物馆也因为更具专业性、权威性的特性受到了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据旅游商业网站统计,今年文博类相关景区门票销量同比2019年增长3倍。暑期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232%,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对于家长而言,孩子们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能够带着研学的任务来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时的生活图景、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怀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些都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探索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快速“解锁”一座城市的历史,探索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在博物馆中被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所触动,获得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相应地,博物馆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言”,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让“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博物馆不负热爱
“博物馆热”所体现出来的是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而这种热爱不能辜负。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
“博物馆热”亦离不开各地博物馆的努力。一些博物馆除常规展览外还开展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动工作坊、讲座、展演等活动,利用社交媒体作为宣传展示的窗口,积极“圈粉”年轻人。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了,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
除此之外,展厅虚拟漫游、文物3D建模、游戏互动体验……大量新技术的运用,让文物变得更加鲜活可触。
“看展,亦是看人,是看过去,亦是看将来,灿烂的不止历史足迹,更有路上的风光和彼时的心境。我们愿培养起这座城市的看展习惯,与文明携手前行。”成都博物馆这段真情告白,观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让文博不断活起来、火起来。
如何让“双向奔赴”
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出了名堂,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博物馆的同时,也有专家学者表示担忧:年轻人是否只是为了凑热闹?是走马观花式参观,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还是真正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获得了自我提升?这场来自博物馆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如何才能更加长久?
更何况,这个暑假,不少博物馆面临着“一票难求”的处境,也让不少网友感慨万分。展示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成为了“到此一游”的拍照打卡点,那些不懂怎么看、看什么的孩子们,在懵懂和烦躁中结束了所谓的“博物馆研学游”。
为此,全国多地博物馆纷纷调整开放时间,取消“周一闭馆”惯例,并采取分时段预约、提高参观人数限额等措施,尽最大努力“开门纳客”,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博物馆,满足参观需求,这些做法也博得了游客们的好评。
此外,各地博物馆纷纷研发更具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北京近百家博物馆开展馆校共建工作,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等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在此基础上推出更广泛的“馆校合作”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成为常态化的“第二课堂”;上海博物馆在夜场期间推出“社会大美育课堂”,专为学生团组提供艺术教育导赏,这些措施也有利于让博物馆暑期“热”有效“降温”。
双向奔赴,来日方长。
要让“热爱”更持久,更有质量,就需要博物馆方面持续关注年轻人的兴趣点,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每个走进博物馆的年轻人都能有所收获。
此外,年轻人也需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参观博物馆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凑热闹,而是在热爱、好奇、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对博物馆承载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知识、精神上获得“滋养”,从而“乘兴而来,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