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文艺评论家代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谈

所属栏目:新闻中心   |   作者:文创时代栏目  |    发布时间: 2023-12-13 13:43:43   |    浏览 3840 次

 为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引领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其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按照中国文联部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决定组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笔谈,邀请文艺评论家代表撰写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文章,示范引导文艺评论界兴起学习贯彻热潮,焕发文艺评论新气象新活力。

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评论的
方位方向方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评论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是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文艺评论的方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艺评论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走向和实践要求,构建文艺评论的大格局大气象。

  二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把握文艺评论的方向。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文艺评论是党领导文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保证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方向盘、镜子和良药,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文艺评论的旗帜、指针和准星。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深化对文化建设和文艺评论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确保文艺评论沿着正确的轨道行稳致远,更好发挥作用。

  三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观念和方法论把握文艺评论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体现了“体”和“用”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体系。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夯实文艺评论理论根基,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理论成果,提升文艺评论的引导力公信力;改进文艺评论文风,走好文艺评论的群众路线,提升文艺评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增进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互动,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文化创新理论进一步成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文艺方向更加明确。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时代主题,围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我们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感召下,作家艺术家努力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书写与记录人民的实践,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我们的创作方向更加明确。

  第二,文化立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坚守文艺工作的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充分阐发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光芒、理论魅力和审美风范,引导人民增强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第三,实践路径更加清晰。实践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有力回答新时代新征程的“审美之问”“艺术之问” ,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赋予了新时代文艺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

  第四,方法办法更加有效。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打开了广阔的文化想象空间,从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自信自立与开放包容的辩证统一等方法论层面回答了文艺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文明新形态涵育艺术新形态

      艺术同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什么样的文明史,总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史同它相适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命题的提出,为新时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文化基石,也同时为新时代艺术自身明确了美学品格导向。艺术作为文化的诸种形态之一,既是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又是它前行的猎猎风旗。

  艺术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获取宝贵资源,并从中汇聚和提炼出精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成果,更顺应现代多元文明世界新潮流及其先进趋向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现代文明风范。这种中华文明新形态建设必然涵育自身精髓成分,即中华艺术新形态。

  这种艺术新形态已经呈现出新的美学活力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品格,如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艺术中获得新构型,“人民文艺”结出新硕果,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臻于成熟,艺术典型化再构型,君子式平民形象塑造,悲喜正交融型风格,文学与艺术间互融抵达新境界。新时代艺术已经和正在陆续打开属于新时代文化的艺术新形态及其新品格。

  在文明新形态中涵育成的艺术新形态及其新品格,会反过来导引人们重新鉴赏和品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让其独特的文明之光更加集中而有力地产生出传世价值,成为中华文明史精髓的新链条。中华现代艺术作为中华现代文明精髓,有可能将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气象及其生动气韵予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和例证,并且可能预示它的未来发展趋向。观众和艺术批评者需要自觉承担起从伟大艺术品中发掘其潜在的艺术真理内涵并推而广之的职责,以便将艺术新形态对于文明新形态精髓的呈现价值充分地打开来。

以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杂技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突出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百年来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空前高度的今天,也提醒我们审视传统艺术的发展道路,总结好经验和理论,在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中国是杂技艺术发源国之一,也是世界杂技大国,在全球杂技艺术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杂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杂技从人之“角抵”发端,在歌、舞、乐一体的文化传统中浸润成长,较早建立了一套以高度发达的人体技巧为主的技艺体系,走上了一条区别于西方马戏的中国之路。自1942年延安杂技团成立以来,党领导中国杂技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人民文艺道路,全面保障了杂技的传承改良与健康发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杂技剧这一新剧种的诞生开启了传统杂技的变革性实践,中国杂技走上了一条守正创新的现代化之路。今天的世界杂坛,中国杂技不仅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还以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化高度立足于世界。近来,中国吴桥国际马戏节、中国国际马戏节、上海国际魔术节相继举办,一时间世界杂技汇聚东方,在中国的舞台上交流互鉴,展示着中国杂技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和开放包容的胸怀视野,呈现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景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指向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全党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指出了方向、规划了蓝图、设计了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工作要着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文化建设指出了目标和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述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时代命题,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才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形成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体系,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指向,既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时代使命,也是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验收指标,将指导全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重塑当代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和风骨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大思精,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着力破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整体性思想建构。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重要理论创新;同时,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文艺理论工作应立足当代文化实践,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为理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应致力于中国文艺评论理论体系建构,筑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当代文艺评论理论构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别要致力于从传统文艺美学中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观念、美学精神和价值追求,使其融合到时代文化精神的伟大创造中。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应着眼于时代需求,推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勇毅、生气昂扬的美学风尚与时代精神,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格局提供独具价值的新贡献。

  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重塑当代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和风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艺评论工作有着专门论述,为我们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根本遵循。当代文艺评论必须坚持鲜明价值判断和导向,聚焦于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美学观,聚焦于对社会良知的唤起,聚焦于对美好人性的反映,增强朝气锐气,以蕴含感染力、说服力和强大逻辑力量的有风骨的文艺评论,直抵新时代文艺现场。

开掘历史纵深 寻找创新空间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常常令我想到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具有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这样的气象和格局。

  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深入回望历史,开掘纵深,寻找创新空间,彰显其中的民族精气神,创造人文新形态,构建新的中华文明的人文表达。其根本原则就是“第二个结合”,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就笔者所从事的书法领域而言,20世纪80年代前后,书法伴随改革开放迎来全面复兴,但复兴过程仍是艰难的。一方面“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步履艰辛,直到2022年版《学科目录》才获得了与其他艺术并列于“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中的地位,同时获得与美术一起招收专业博士的许可;另一方面,书法的自身建设一直面临着西式艺术学术语、概念、命题、原理等的挑战,如何建立中国式的书法学理论体系,仍然是当下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当我们以“线条”代替“笔画”、以“构成”代替“结构”和“章法”来讨论书法问题时,蕴含在原有概念之中的许多中国道理,就有可能被遮蔽乃至替换,随之而来的则可能是创作、审美上的一系列不同。

  我们应当发挥思想文化主动,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方向性意义,努力正本清源,将包含在中国书法这一文化瑰宝中的民族的精气神的东西真正揭示出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使书法艺术真正为中国艺术学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笔墨的力量。

以“文明之美”
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的高度瞻望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文明多样化景观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历史舞台上演的基本剧情。文明的艺术和艺术的文明是文明多样性和基于这种多样性产生的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文明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的美学本质、美学属性和美学关系的确认,这个崭新的判断敞开了文明的美学空间。艺术是“文明之美”的重要一维。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艺术往往先行,而且往往也是留下文化痕迹最多的地方。

  文明及其文明之美是流动的。它沿时间的纵轴从过去向未来流淌,它也向空间的此地与彼地之间流动。此一文明之美与彼一文明之美发生关联和产生关系,就必然会形成彼此观照的美学原则。这就是费孝通先生“美学四句”箴言给我们的启示。“美美与共”的推进路径是:一是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对立;二是用文明包容代替文明歧视、唯我独尊;三是用文明互赏取代文明唯我中心和唯我独美;四是用文明互鉴推进文明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命运与共。

  中国艺术已然构成中华文明的独特范式,焕发着强大魅力,具有可以自美其美、自强其美的美学自信,具有使人趋而向美、被人所美的文明自信,具有与他者之美比肩媲美、美美与共的精神自信。以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是我们为世界文明和平、发展、进步、繁荣作出贡献的一个历史责任和使命。

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

   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一是理论视野的宏阔观照。树立“大历史观”,树立“大时代观”,树立“核心价值观”,树立“胸怀天下观”,在更广阔的理论坐标中分析把握我国文艺发展趋向和对世界文明建设的独特价值。

  二是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文艺评论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去洞悉历史与现实的本质特征,从而感应和回应文明形态的形塑特质,为文明的火炬注入新能源和瑰丽光耀。因此,新文艺评论焕发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三是传统文化的根脉融通。提炼具有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标志性概念和符号,如中国哲学为文艺评论提供了观察世界和现实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民富国强”“以民为本”“政通人和”等思想连通了文艺评论关注当下经济社会的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中华生态智慧为文艺评论开展生态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中国式思维方式和评价尺度。

  四是审美价值的民族风范。中华美学精神既有艺术哲学,又有文艺理论,如孔孟、墨子、荀子等艺术辩证法思想,历代文论所形成的“比兴说”“感物说”“文气说”等众多美学观念打开了古今融通的思维之门,为新文艺评论的哲思掘进提供了富矿。

  五是创作评论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根本规定性。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评论在提升人民群众文艺鉴赏水平、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独特功能。

  六是专业批评的方法变革。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理性,坚持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引导性,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文艺评论提高质量,需要提高站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但具有世界观意义,也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个方法论,首先是站位问题,站位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基础上,站位在中国崛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的国际大环境中,站位在中华文化的千年视野里研究中国当下的问题。在当前文艺评论实践中,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要把站位提高起来。

  第一,提高历史站位。站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看文艺现象,可以发现更加深层的规律。尽管创作是现实的,作品是具体的,艺术家是个体的,但他们的创作受关注、作品受欢迎的内在因素,则有思想和文化内在基因、母题和结构在起作用。在历史的高点上看时间长河中的现象,容易摆脱利益、圈层的局限。

  第二,提高空间站位。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崛起,自然靠中国人自己奋斗,但也要看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对待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文艺现象发生和作品传播,已经超越国界。研究文艺,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点位上看人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合点上看中国人百年来乃至当下的实践,这样才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站位相接近。

  第三,提高主体性站位。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又在“两个结合”中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所以要提高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当下文艺批评提高质量,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艺术实践和当代艺术实践,用中国的道理总结好中国的艺术经验,把艺术经验上升为艺术理论,自主建设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艺术学科和话语体系。

在文明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文艺

       人类文明彼此影响,儒家文化就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华文明也曾受惠于印度与欧洲文明。基于独特的文明养成,中国人对“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从来有清醒的认识,故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要义就是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正是秉承这种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并将其视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互鉴论无疑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以文艺为工具,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背后的理念、思想和价值的理解,文艺工作者要做的工作有许多。

  中华文明滋育下的中国文艺有强烈的现实关注和淑世理想,有统合诗礼贯通文质的愿望与追求,既将文艺看成是个人的爱好与修养,更能体察其系于时代盛衰、反映家国治乱的教化作用。故怀经世济民理想,扎根自己生存土壤,凝聚着国家、民族智慧和追求的文艺主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世界各文明体的文艺主张与理想,由此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不固守前见、过持主见、惑于偏见,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今天人类已由“独白时代”进入“对话时代”,我们要继承中华文明重“自性”尊“他性”的传统,发展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文明互鉴的理念,一定能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迎来文艺“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新局面。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文艺评论应靠前站位

   这些年来,就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变化,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切身感受到,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自信正在成为文艺的重要思想内涵,健康的审美风尚正在形成,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下发生的。

  正本清源,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看待文化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这要求文艺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明确了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一种科学的文化价值观,从文化价值观上正本清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

  文化自信,确认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文化繁荣兴盛与民族复兴的辩证关系,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多次语重心长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认识到文化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精神力量、精神独立的根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在世界各文明中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平等对话地位,将会极大促进中国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守正创新,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为了更好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落实到文艺评论中,以文艺评论促进文艺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面对文化现象、文艺作品及时发出声音,激浊扬清;改进文风,建立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积极展现中华文明主体性和中华美学精神;靠前站位,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为文艺的健康发展、文化的繁荣兴盛鼓劲助力。

在中华文脉上深耕“两创”,

助力新时代舞蹈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显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标志性成果,既有明晰的思想体系的理论根源,又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持续迭代更新的最新经验提纯,还是一个在中国全面发展进步实践中不断展开、印证、进阶的开放式顶层设计系统,必将对今后包括舞蹈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文化建设起到统领全局、务实具体、影响深远的指引作用。

  尤其是“两个结合”指导思想和“两创”文化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和具体落实后的近一个时期,民族舞蹈创作在新时代条件和环境下,更加潜心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努力提取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理念和美学积淀的元素,又以各族人民当下最鲜活的精神气质和最新颖的艺术样式予以精彩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脉,龙飞凤舞的五千年中华舞蹈文明,积累了丰富的静态和动态的身体文化。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两创”方针指导下,当今的中国舞蹈工作者深入探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文化元素,追本求源、正本清源,反复论证、全情投入,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今年十月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参评作品就呈现出各民族舞蹈争奇斗艳、丰富多姿的大好形势,在业内外广大观众中赢得很好口碑。各民族舞蹈集群式整体出现跨越式艺术提升。

  深刻领会、理解、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纲领,是创造和打磨现代艺术、现代舞蹈的锁钥和利器。这已经为实践成果所印证,也必将成为未来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全力提速增效的强大引擎。

以评论助推中国音乐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当代音乐评论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导向。

  第一,音乐评论要进一步引导音乐创作实践创新,开拓音乐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提升音乐艺术水平。同时,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为价值尺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焕发新的生机。

  第二,在音乐评论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评价,引导和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第三,在音乐评论中,我们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发展。音乐评论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需要,推动音乐创作为人民创作和服务,推动音乐创作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需求。

  第四,通过音乐评论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音乐评论可以通过对音乐创作进行评价和引导,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和提升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音乐评论在提高公众音乐审美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公众对优秀音乐的偏好和鉴赏能力。通过音乐评论的引导和推荐,公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拓展音乐审美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公众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以“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的首要特征,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是思想性、精神性的多样统一。

  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流动犹如江河从未断绝,这种思想的连续性是文明连续性的前提,文学的连续性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个基本方面。在文学创作方面,从《诗经》《左传》《庄子》《史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到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人格风范和审美精神。在文学理论方面,以《乐记》《文心雕龙》《原诗》《人间词话》等为代表的古典文艺理论著作,反映着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独特理论话语和艺术观念。

  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当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出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精神的延续。

  首先,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建设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原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艺理论的结合,与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结合。

  其次,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的品格与精神,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

  最后,从文学传统出发,就是坚守文学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一方面是提倡文艺为人民书写,始终保持与人民大众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是应当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的欣赏者、接受者,同时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力量。

文化自信重在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里的“首要任务”,不仅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昭示,文化自信不只体现在思想认识和情感心理上,更要体现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守正创新的行动上,这样自信才有坚实的根基,中华文明才有巩固恒久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精神上永远的独立自主。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文艺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以积极的创新创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应紧紧围绕创作优秀作品这一中心任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实践中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审美追求,化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以直击人心的感染力引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应充分发挥文艺“发时代之先声”的高度敏锐性,捕捉和书写时代的进步要求,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抱有胸怀天下、创作史诗的艺术雄心,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洞察人类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讲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应致力于文艺创作与评论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强化创作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导向,增进评论的实践基础和现实针对性,共同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涵育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的力量。

融通古今中外
推动文艺理论评论守正创新


       “古今中外”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纵深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面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与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性地回答了如何对待“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一个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树立了内蕴丰赡、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理论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为文艺理论评论如何融通“古今中外”、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主体意识是前提,要立足中国,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盲从剪裁,不生搬硬套,以卓然自立的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其次,坚持厚积薄发、古为今用是根本,要回归本源,既以礼敬态度对待前人遗产,避免功利性地汲汲于“用”,而是以“不用”之心做“有用”之事,夯实根基、博观而约取;又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焕发传统文论资源活的生命性。再次,秉持开放包容、西为中用是途径,要放眼世界,以“平视”的态度坚持批判“拿来”,兼收并蓄全人类一切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以之丰富充实自己。第四,回应真问题、用于真实践是宗旨,要引领未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避免落入从概念到概念、“以筌为鱼”的误区,真正发挥文艺理论评论引导创作、推动实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