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走在前 开新局·来自第一线的奋斗报告|莱州草辫非遗传承人周学玉: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

所属栏目:新闻中心   |   作者:超级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10-12 10:47:54   |    浏览 4406 次

“草辫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项传统技艺,记载着中国千年来的生活景象和历史信息。如今,它在世界各地广受喜爱,充分说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莱州草辫非遗传承人周学玉说。

对周学玉和其他草辫从业者而言,从事草辫技艺,不仅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更能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工艺、彰显文化自信。

将现代创意融入传统技艺

作为一项民族工艺,莱州草辫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它发源于莱州沙河镇的农村地区,得益于当地自古以来发达的农业,最开始用的原材料是小麦秆。

仅仅通过草辫,草辫艺人们能掐出200多个品种,其中莱州草辫四大名产“沙河白”“沙河黄”“莱州花”沙河锯条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草辫。

“从小我就跟着奶奶掐辫子,后来用辫子做草帽,用玉米皮编织篮子、筐、坐垫、草鞋等,在耳濡目染中就跟草辫结了缘。”说起自己的草辫情缘,周学玉笑着说。

在她的记忆中,每天饭后男人们出去务农,妇女们就围着坐在一起,每人腋下夹一捆麦草,一边聊天一边掐辫子。

田间地头的麦秆、玉米皮等随处可见的自然之物,经他们的巧手编织,化身成为精美的手工艺品。一根根草辫,传递着手工的温度、淳朴的乡情与美好的回忆。

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她日后对草辫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在当地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工作。2000年,她从企业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对传统草辫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莱州草辫花纹结构美观、朴素,展出的是一种原创性的美,用它编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如草帽、草扇、草席等,使用方便快捷且无污染,是很好的环保产品。“同时,将麦秆、玉米皮、野草等废物利用,响应了国家禁烧秸秆的环保要求,为生态环保作出了贡献。”周学玉说。

如今,传统草辫制作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创意。她介绍说,以前的草辫,更多是实用性的草辫制品,如茶壶垫、杯垫、椅垫、草帽、果盒、草编包、提篮等。随着人们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各种欣赏性草辫制品越来越多,包括各式各样的花卉、禽、兽、山川、树木、草贴画及草辫工艺画等。

“其中,草辫工艺画是今年刚研发设计的新作品,融合了民族工艺和现代元素,属非遗文创,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她说。

扛起传承民族工艺的历史责任

莱州草辫1500年的历史,不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手工技艺基础性资料,创造了重要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原创的美学价值,还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影响着、改变着当地的民俗、民风,陶冶着人们的精神情操。

但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事掐草辫的人很少,多是70-80岁的老太太,她们将掐辫作为一种消闲活动,作品品种单一,会掐10种左右花样草辫的老艺人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周学玉分析认为,各种草艺品的创新发展替代了单一的草辫生产模式,掐草辫的经济效益不如其它行业,市场销路也越来越窄,生产草辫的原材料越来越少、甚至无处寻觅。

作为莱州草辫非遗传承人的周学玉忧心忡忡,她决定通过各种方式,肩负起弘扬和传承民族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这些年,我在多地进行过展示,希望将莱州草辫的故事传播给大家。”周学玉讲了一个故事,在参加上海非遗城的展会时,她向一位孩子讲解了草辫的选材和制作过程,孩子满脸好奇和震惊,原来这么美的艺术品居然是来源于田间不起眼的秸秆、野草等。

周学玉感触很深,城里的孩子很难真正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对大自然少了一些体味和感悟。因此,她希望能让草辫工艺进校园,不仅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更能通过学生的亲身观摩,体验民俗文化技艺,激发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情。

如今,她被烟台青少年宫聘请为草辫非遗老师,为城里的孩子们躬身教授草辫课程,将多年的希望和热情注入到“后浪”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