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主题研讨会(培训会)暨中国评协二届五次理事会现场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为探讨十年文艺发展新面貌新气象新形态,梳理新时代文艺发展成就经验,畅想新征程文艺发展目标方向,4月7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一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同主办“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主题研讨会(点击浏览相关报道)。中国评协主席夏潮致辞,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并总结,中国评协主席团成员王一川、尹力、向云驹、李明泉、张德祥、茅慧,中国评协理事宋宝珍、欧阳友权、尚辉、彭锋、范玉刚等围绕主题演讲,收到良好社会反响。现以摘编形式推出主题研讨成果,以飨广大读者。
坚持守正创新 秉持开放包容
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追求
夏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文艺,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努力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新时代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是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孜孜追求的时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相应地,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文艺应当是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追求的文艺,是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重要职责的文艺,是不断滋养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文艺。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文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努力开创文艺的新境界。守正是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新是创题材、内容、方式、手段、形式之新,也是创格局、境界、趋势之新。应坚持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特价值,努力创造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品。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文艺,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努力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动荡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文化冲突博弈下,保持清醒头脑,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不同背景下文艺的共同发展;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创作生产更多既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流溯:当代中国艺术的新美质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出的“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等号召,正在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中结出丰硕果实。
中国艺术美质经历从感兴到流兴再到流溯的演变。感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种重要美质,在清末民初被迫裂变为流兴。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艺术呈现出在向前流动中同时向后溯洄的新趋向即流溯。与齐格蒙特·鲍曼把现代性特质规定为“流动性”不同,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新美质在于流溯,一种既向前又向后的洄流式前进形态和美质。流溯在新时代中国艺术中有着多样化呈现。一是溯洄本真,如《朱鹮》等舞剧以动静交替和善于表情达意的人体姿态语言返回人类原初真心;二是今昔悖逆,如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塑造出倪吾诚、姜静宜和姜静珍等杂糅半觉式跨文化典型;三是盛世喜忧,影片《长安三万里》以新颖的动画造型和逼真的唐代场景风貌凸显中华文明史上盛唐气象的魅力及其深潜的忧与乐;四是古典流韵,《唐宫夜宴》开拓出古典文化传统的当代大众化路径;五是深地心结,小说《谁在敲门》以独创的一兼三人称叙述体书写当代乡镇人物的深地心结。流溯的作用在于溯源开新,通过溯洄传统源头而开创艺术美的新美质。重要的是让流溯拓展和攀升到真正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传世之作和不朽之作的高度。
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杂技
“艺术精湛”评价标准
尹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杂协理论研究专委会秘书长
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
杂技研究部负责人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其中,“艺术精湛”是一条重要的艺术性、审美性标准,决定着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
探讨杂技作品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回归艺术本体。杂技是多种多样的技艺表演,以技巧展示为核心,向观众传达其本体内涵,呈现出三大独特性:一是“多”,技艺繁多,种类庞杂;二是“变”,技艺交融,不停变化;三是“新”,无限开放,不断创新。这也是建立杂技作品评价标准的难度所在。“艺术精湛”的杂技节目,应在四个层面取得平衡。一是技巧标准,以技巧的准度、难度和流畅度评价作品的技术水平;二是创新标准,以技巧精进、技艺复合和呈现方式评价作品的创新突破;三是美学标准,以技与艺融合、动作美感和表现形式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四是历史标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当下技艺的发展,打磨提升的空间有纵向评价。今年是中国杂技剧诞生20周年,对于当下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杂技剧创作,应立足其演剧主体——杂技,重点考量作品的技巧难度、戏剧化程度、技与剧融合深度、表现形式创新度,以及思想内容价值和综合艺术审美等因素,探索建立起杂技剧目的评价标准。
文化自信: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石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这是战略思想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具体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两创”体现在“三个活起来”和“四个好起来”。即对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三个“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四个“好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两创”是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和优秀品质向未来延伸、激活、新生的方法论。艺术的创造性、想象力、独创性秉赋是开展“两创”的天然优势。由于文艺的形象性、可视性、独创性、审美性,整个中国的形象正在伟大的文明重塑和再现之中,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学风范。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文化气象的生动图景。
新时代新文艺“新”在九个“进”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在进化进步进展中展开的。新文艺之“新”,从国家命运看,新在时代向伟大复兴挺进;从社会发展看,新在民族向现代文明行进;从民本思想看,新在人民向美好生活跃进;从综合实力看,新在文化向赋能发展逼进;从观念变革看,新在思维向系统融合突进;从哲学认知看,新在艺术向人性深度掘进;从智能走势看,新在科技向审美表达跟进;从胸怀天下看,新在创作向注目人类前进;从美学价值看,新在评论向真知真理精进。这九个“进”,概括了新文艺的主要新质新特征。
新文艺在宏大的时代架构中以文字、乐舞、视频真实生动而细微地抒写中国故事和精彩人生,让作品深深呼吸和吐纳着这个时代最清新而透彻肺腑的舒爽气息。其审美触须和如椽巨笔需要深入到现代文明的内在结构和肌理之中,推出与之相匹配的新时代精品力作,从而形成文艺神思、结构、节奏、表达、意蕴独具新时代特质的“现代文明美学观”。与传统文艺的原始思维、物象思维、中庸思维、道统思维、情境思维、变革思维等不同,进入新时代的艺术思维最大特点就是突出系统融合,在系统思维空间里贯注奔腾着这个时代雄丽壮美的艺术想象力、作品表现力、接受审美力和边界整合力,推进新时代的新文艺思维方式变革和思维成果不断涌现。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面对的课题和使命。要更好地肩负这一使命,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回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文化主体性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在全球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中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也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根与本。没有文化主体性,话语就是无根的漂浮的概念,就是无本之木,不可能形成体系。因此,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就必须从确认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根本前提开始,回到中国文化主体,培根固本,才能枝繁叶茂。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实践之源。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就是要从中国实践出发,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包含的价值观、文明观上升为一种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真正的源头活水。话语体系是价值观、世界观在表达和传播层面的话语生成,核心还是价值观。
深耕“两创” 绽放新姿
——新时代舞蹈揽胜
茅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舞台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各民族舞蹈整体出现跨越式艺术提升。许多作品从主题立意到舞姿呈现都令人耳目一新,呈现百花绽新艳的时代之美。汉族群舞《江南》、藏族舞蹈《天地间》《阿妈·同心圆》、蒙古族舞蹈《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傣族舞蹈《太平有象》等新作中的人民性更加深邃,人民的风姿仪态更加自信,舞台意境更加高妙和神奇。这得益于新时代新征程新生活所造就的新一代人民性的内涵延展,表现出乐观而积极、幸福而奋勇的民族精神气质。
从历史文物和艺术遗产中提取舞蹈元素,加以动态演绎,成为当今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一股强劲潮流。舞蹈《大河三彩》《唐宫夜宴》《散乐图》《富春》《簪花侍女》《骏马图》等众多新作皆是以历史遗存文物或平面绘画图像为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对画面内容意涵的解析阐发,终成动态新颖的舞蹈表达。舞剧作为舞蹈艺术中体量大、综合强的体裁样式,完成了创作群体迭代,爆款精品频出预示着舞剧大国向舞剧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舞蹈驶入全方位发展的快车道。沐浴改革开放思想和文化孵化的新一代编创、表演、理论人才茁壮成长和成熟,不断绽放创造才华,结出精彩的艺术硕果。《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骑兵》《草原英雄小姐妹》《红楼梦》《朱鹮》等不仅荣获多项大奖,且深受观众喜爱,全国多轮巡演,有的甚至走出国门、远播海外。
深植文化之根 摹画戏剧之魂
——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概览
宋宝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新时代戏剧工作者,在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无愧于时代、无悔于艺术、无憾于人生的舞台艺术精品。新时代剧场形貌丰富、色彩斑斓,传统与现代并举,主流与先锋互动,选材范围广泛,大小剧场辉映,艺术风格多样,表现形式多元。一是赓续优秀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取材于中国古代文献、现代革命历史、社会主义时期的戏剧,如《屈原》《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三湾,那一夜》《焦裕禄》《谷文昌》等,刻写人民历史,塑造英雄模范,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二是书写当代传奇,追求现实诗意。传承现实主义戏剧精神,围绕党和国家重大事件重要节庆,围绕精准脱贫、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等国家重大政策举措,出现了《黄文秀》《桂梅老师》《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多部优秀主题性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三是借助文学基础,实现戏剧跃升。改编自优秀文学作品的戏剧演出层出不穷,数量繁多。四是艺术与技术结合,舞台面貌丰富多彩。一些戏剧演出打破了传统的剧场空间,不仅实现了观演的有效互动、沉浸式观赏体验,而且以文旅结合的方式,以文促旅,创造了更具规模和更好演出效果的戏剧新形式。
人工智能视野中的网络文艺
欧阳友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网络文艺与人工智能“技术同根”,人工智能对文艺的影响,最直接地体现为对网络文艺的影响。OpenAI公司发布ChatGPT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如Pika、Sora等纷纷涌现,并迅速挺近网络文艺领域,在文学、影视、游戏、动画,特别是短视频制作上大显身手。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文艺创作门槛,内容生产自动化趋势明显,却存在明显的“短板”。譬如,中文语料库存资源短缺造成“数据峡谷”;AI创作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硅基生命靠算力排列数据,原创力稀缺等。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仍将给网络文艺行业带来深刻变化:一是生产方式变化,人—机互动成创作常态;二是作品形态发生改变,图文并茂、文音影合一将成文艺主流,“文→艺→娱→产”融合趋势明显;三是重塑网络文艺存在方式和运营模式——文艺创作从“键盘码字”走向“指令生成”;创作主体从“人-人”主体,走向人-机交互的“拟主体”;网络作品从文字、视频升级为多维、立体、互动的作品形态,服务于更广阔的“大文创”和“泛娱乐”;网站平台从管理文艺家和经营作品走向管理AI机器,经营AIGC精品产能;市场运营把原创内容、产业链延伸与传播渠道、消费者能动选择融为一体,不断升级AI赋能原创的多模态、多品类内容生产。
形塑新时代的艺术精神
——十年美术走出自主发展的新路
尚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首师大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以其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这种观照全球的眼光,既让中国美术的当代视野极为开阔,也让中国美术高度自信地走出自主发展的新路。
一个鲜明标志,就是新时代美术没有按照所谓全球化艺术模式来规定其当代性样式,而是在继承中外一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全面激活各门类美术平衡持续的繁荣发展;新时代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使命意识促发了视觉史诗创作新高潮,数十个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或项目填补了中国美术史有关大型历史画创作的空白,完整叙述了中华文明史、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繁荣历史的视觉史诗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老教授、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并亲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更是引起业界巨大反响,由此逐渐形成一个新艺科调整、美术馆软件提升,让美术教育打开院墙、使公众走进艺术殿堂,通过科技赋能艺术的新型美术业态。新时代中国美术已逐渐克服了曾经在艺术全球化之中自卑屈从的心理,也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曾经在艺术市场喧嚣里浮躁跟风的心态,其现代性内核始终围绕着如何表现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体——人民而展开,以人民性为灵魂的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评论在新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觉。
人民艺术作为新文艺
彭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人民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文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形式的“人民文艺”,它们都不是人民文艺的完成形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主流艺术是精英艺术,因为生产力不够发达,还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精英艺术相对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性,但在精致性和普遍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尽管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局限,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可能出现人民文艺。作为人民文艺的代替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了大众文艺。大众文艺采用批量生产和降低趣味等方式,在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的同时,又限制了大众对更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人民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应有高度,人民文艺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尽管人民文艺家在困难条件下也创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但是精英与大众、全球与地方、个人与集体等等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只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生产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才会出现真正的人民文艺。这种意义上的人民文艺,打破了精英与大众的区别,让大众文艺像精英文艺一样具有高雅的审美追求,让精英艺术像大众艺术一样为人民喜闻乐见。
什么样的文艺能够
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范玉刚
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
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
伴随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和人类文明跃升的趋势,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思潮的激荡更加剧烈,亟需崛起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鲜明地亮出文化旗帜。为了回应世界的期待,中国共产党恰逢其时地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了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意义,在最广泛意义上回应了“和平崛起的中国以什么样的气象和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之问和“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和平崛起竖起了文明中国旗帜。立足多重视野叠加的时代语境,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之问。实践表明,文艺应立足新时代语境充分理解和抒写新时代意识,胸怀“国之大者”;应在文艺创作实践中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着艺术卓越性追求和审美表达;应自觉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断强化文艺的社会功能,有着世界眼光和现代文明视野。对此,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强化价值引导的自觉意识。
新文艺的四个特征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人民性是新文艺的底层逻辑。十年来,文艺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创作出无数反映人民心声、抒发人民情感、表现人民奋斗、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中国文艺的人民底色愈加鲜亮夺目。新文艺贯通中华文明的根脉。十年来,文艺工作者承接中华文明的自觉和主动前所未有,文艺创作接通了历史脉络,激发了文明积淀,传承了美学传统,注入了历史能量,谱写了当代华章。新文艺反映了川流不息、源源不断的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激活了中国人积淀于文化基因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实现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新文艺反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时代主题。十年来,文艺工作者将空前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熔铸于文艺创作中,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放歌、为时代明德。新文艺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风貌,反映了中华儿女的奋斗历程,呈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表现了当代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和担当。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文艺创作。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为文艺提供了裂变式动力。新质生产力为文艺带来新质创造力,深刻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产业形态和发展格局,带来了文艺生产关系的全新变革。对此,艺术家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又要有不移的定力,在新文艺创作中永远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