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内的传统佳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通过调休成为制度化的小长假,让人们有更多空闲时间体会传统节日蕴含的历史文化。但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节假日不仅需要承载欢乐喜庆等节日功能,还要承载休闲放松、情感联络等功能。对于中国人来说,如何欢度节假日,并体现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形成中国特色的节假日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课题。
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节假日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吸引力,有利于培育扶植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
要突出文化内涵,推动传统节日现代化。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节日习惯因与现实生活脱轨,渐渐失去了往昔的魅力。推动传统节日现代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努力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精神追求、价值内涵和文化意蕴,凝练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古老智慧,传承保护传统节日包含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服饰文化、民俗活动等文化遗产,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节日民俗流变,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节日既有乡土气韵又有现代气息。
要突出群众参与,营造有仪式感的节庆氛围。节庆仪式活动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也是节假日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世界各国不少知名度较高的节日,都会举办大规模的仪式活动,营造盛大的节日气氛。要找准传统仪式活动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鼓励各地在节日期间结合实际举办城市灯光秀、盛装巡游、花车游行、大集庙会、赏灯会、“踩街”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不仅能让当地民众体会节日的传统和内涵,也能吸引外地甚至外国游客参观。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希望体验节味,在烟火气中寻找一份仪式感。这些年,不少地方改变过去对燃放鞭炮烟花“一刀切”的做法,改为限时限域燃放,受到好评。另外,服饰文化蕴含仪式感,要发掘传统服饰蕴藏的丰富文化要素和情感表达,设计体现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理念、呈现时代风貌的当代中华服装服饰,更好展示中国人欢度佳节的新形象。
要突出“玩感趣感”,为节假日文化注入生活气息。节假日是逸出日常工作生活的休闲时刻,往往需要承载轻松娱乐、调节放松等功能。前些年在中国比较火爆的西方节日,比如万圣节、圣诞节等,其中包含的休闲娱乐元素,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并不缺少有参与感和欢乐感的活动。春节的社火表演、元宵节的赏花灯、端午节的赛龙舟,傩戏、杂技杂耍、打铁花、舞龙舞狮、旺火等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趣味性、观赏性都很强,深受群众欢迎。现在不少地方在春节期间组织特色文艺表演,在端午节举办划龙舟比赛,现场人山人海、非常热闹。要充分利用城乡重要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因地制宜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加对传统节日活动场所的规划与考量,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强化节日文化符号,以浓郁生活气息、欢乐喜庆氛围使节日始终保持持久生命力。
要突出内容创新,加大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节假日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服饰审美、出行选择等出现许多新的需求,推动了节假日物质文化的创新。与此同时,传统节日的仪式活动、风俗习惯也在不断演进创新。比如,互相发送节日祝福信息和主题表情包日益流行,具有节日文化特色的乡土旅游、特色旅游等颇具人气,节日文化内涵不断拓展。人们对节假日的情感寄托、心理需求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对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年轻人来说,更加放松惬意的过节方式很受欢迎。推动节假日文化创新,要贴近群众需求,特别是适应年轻人表达个性和释放压力的需要,大胆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包容和理解他们的首创精神,创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使我们的节日更有活力。
要突出传承弘扬,加强节日文化宣传教育。传承弘扬节假日文化,要加强全民宣传教育,着重从孩子开始培养,不断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要细化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措施办法,把传统节日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之中。要加强对节假日文化的宣传引导,重视文艺作品和新兴媒介的传播作用,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曲艺、杂技等文艺作品。要合理利用广场舞队、秧歌队、高跷队、龙舟队等民间组织或文艺团体,广泛组织民间文艺、群众文体活动,升腾我们对于节日的热爱、对文化的敬仰。维护巩固共同的节假日文化记忆,需要集体成员的共同参与。要建立更加合理的节假日制度,使人们能够有足够空闲时间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促进节日文化和假日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