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发展 >> 非遗

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文化

所属栏目:非遗   |   作者:非遗文化  |    发布时间: 2024-09-09 09:21:10   |    浏览 2382 次

继承与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文化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及外国语学院的六位研究生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文化”为主题,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围绕现代化呈现非遗文化、推动融媒传播、探索传统技艺在地方应用和知识赋能传统非遗展开,旨在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站:传承非遗精粹,融汇文化创新——南京民俗与非遗馆的探索之旅

7月28日,实践团来到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宅地,了解到南京拥有200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0多项非遗技术,如绒花、剪纸等。观赏了传承人的现场展演,深刻感受到其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我们特别关注将非遗保护放入博物馆的方式,思考其为传承人提供的宣传渠道和其他支持。

image.png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参观南京民俗博物馆

7月29日,实践团访问了江苏省最大的非遗综合体验中心——秦淮区非遗馆。这里不仅展示非遗项目,更注重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设有宣传摊位,为传承人提供展示技艺和销售手工艺品的机会,既保护传统又增加收入。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历史积淀和情感内涵,同时也意识到单靠博物馆展示并非全面保护非遗的有效途径。

image.png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参观秦淮区非遗馆

第二站:葆育传统非遗,助力社区融媒——热河路社区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行

7月30日,实践团来到南京市鼓楼区热河路社区,参与了非遗进社区的公益活动。在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钱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学习了面塑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塑形和上色等技法。活动让居民和小朋友们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乐趣,深入了解了面塑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技艺传承和活化的认识。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在南京热河路社区协助非遗活动

8月6日,实践团再次来到社区,协助举办了“我是非遗小小讲解员”活动。在钱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的非遗知识,还体验了作为讲解员的角色。同时,团队成员展示了苎麻编织技艺,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一传统工艺。除了与孩子们的互动,我们还采访了热河路社区的副书记,深入探讨了社区在非遗传承活动中的角色和贡献。基于这两次活动和采访内容,我们制作了大量视频,并最终编辑成宣传视频,促进社区融媒体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更深刻的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长久传承,并不能仅停留在博物馆里,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体现。

第三站:传承苎麻技艺,赋能乡村振兴——走访佘村刘老师的非遗之旅

8月14日中午,实践团来到南京金陵古风第一村——佘村,探访了苎麻编织非遗传承人刘老师的工作室。老师热情欢迎我们,并展示了她精心制作的苎麻编织作品,如花瓶、扇子和包包等。我们有幸亲身体验了苎麻编织的全过程,从材料挑选到纺线,再到编织成品。

采访中,刘老师告诉我们,这项非遗技艺不仅传承美学和文化,还为当地务农女性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她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帮助女性找到自信与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女性力量。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在南京江宁佘村进行田野调查

image.png

刘老师教当地务农女性编织花瓶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与苎麻编织传承人刘老师合照

第四站:知识赋能传统非遗,共铸文化新生——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活力

在探索之旅的第四站,我们与刘老师深入交流,了解了非遗产品在宣传推广、售卖和助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挑战。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为非遗文化的推广和传承贡献了力量。成员们在多平台宣传、翻译推广、研发透明苎麻工艺、设计3D苎麻产品、市场调研优化和组织社区活动等方面分工协作,将知识赋能传统非遗,开辟了新的推广和传承路径。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进行产品设计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录制苎麻编织的英文宣传视频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对居民游客进行采访

在此次“美丽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尊重和继承这些技艺,更要思考如何通过创新与融合,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新质生产力为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实践者,更应主动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