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发展 >> 非遗

非遗焕新出圈 文旅融合出彩

所属栏目:非遗   |   作者:文创时代栏目  |    发布时间: 2024-10-11 09:20:27   |    浏览 2809 次

10月8日,走进客家祖地、“全国武术之乡”福建省连城县的隔川中心小学,课间操时分,数百名学生在铿锵有力的音乐伴奏下,刚劲有力、虎虎生风打起了连城拳武术操。演练套路、对练竞技……而后课余时间,到处可见孩子们三五成群打拳习武的矫健身姿。

连城县是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非遗家底丰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7项,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隔川镇是连城拳、客家青狮、连城红心地瓜干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起源地之一。近年来,该镇主动融入龙岩市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大局,深挖客家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举措出实招,推动非遗文化焕新出圈,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非遗瑰宝连城拳 焕新传承添活力

迄今已有千年历史的连城拳是全国知名拳种、福建八大拳种之一,2009年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黄氏拳、林氏拳、巫氏拳和项氏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习练者最多的属源于隔川镇隔田村的黄家拳。

走进位于隔田村的连城拳传承体验中心,连城拳传承人黄师父指导习武爱好者练习“连城拳”。

image.png

隔田村武风兴盛,大家提枪弄棍,以此为乐。从4岁开始,黄师父就迷上了连城拳,每天一早,就跟着同是传承人的父亲,在村里的习武厅蹲马步、舞拳头,一招一式刻苦打熬。经过10多年的苦练,他顺利接过父亲的“武功秘籍”。

新世纪前后,连城传统武术步入低谷,练拳习武者显著下降,作为传承人的黄林看着眼里、急在心里,在多番内心斗争后,决定打破“传内不传外、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向社会传授连城拳。

“传承好、弘扬好连城拳是我毕生的追求。”黄师父说。作为农民拳师的他义务在县少体校当一名武术教练,专门传授连城拳,一干就是10多年。随后,他又到隔川中心小学、隔川中学当义务教练,指导学生练习连城拳,并精心创编了易学易练的连城拳武术操、武术舞蹈,让每一个孩子能学、乐学。近年来,他还创办了连城拳传承体验中心,和儿子到全县中小学、县直机关、企业传授“连城拳”,倾力培养更多的连城拳传承人。

在他的带动下,隔田村的武师纷纷走出村子,进城出外传授连城拳,推动连城重掀习武热潮。

而连城县也不断加大连城拳的保护传承力度,兴建龙岩首个武术馆,每年举办一届以上演武大会,扶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组建武术协会分会,扎实开展连城拳进学校、进乡镇、进村居、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让连城拳迸发出新活力。如今,连城拳已走出连城,走向世界,不仅县内广为传扬,还流传于上杭、长汀、清流、宁化、永安、明溪、沙县和台湾、广东、江西、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并传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泰国等国;在国内外举行的武术节、传统武术大赛中,连城拳代表队频频争金夺银,实现焕新出圈。

天穿盛会竞风流 “功夫小镇”扬美名

每年正月二十天穿节,隔田村传承300多年、一年一度的传统武术擂台活动“天穿盛会”都会精彩上演。当天上午8时,随着热闹喧天的鞭炮声、锣鼓声,青狮、花船、花棚队伍绕村环游,村庄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10时,连城客家青狮登台献艺迎宾,拉开了“天穿盛会”的序幕。

image.png

连城隔田2024年第359届“天穿盛会”现场

随后,拳术、拳械、格斗表演正式开始,隔田村习武者,不分男女老少,轮番上台表演。长拳长短结合、刚柔相济、闪躲灵活,四门拳发力短促、姿势低矮、防守严密……一个接一个的拳术表演,充分展现“连城拳”套路精炼、拳法灵活的特点。紧接着各式传统器械表演,让人眼花缭乱,刀、棍、钩等器械的对打表演一场接一场,精彩纷呈、掌声不断。

在村里“连城拳”老少拳师的表演期间,来自广东、江西和省内厦门大田、上杭、新罗、永定等各地“武林高手”纷纷上台献技添彩,以武会友,切磋交流,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

从2016年起,上台切磋的早已不局限于隔田黄姓,每年都有来自当地、省内,乃至广东、江西、四川等地的100多位武术爱好者共同参与。

“传统拳术需要交流,要办出影响力必须开放,我们想把‘天穿盛会’办成面向世界的特色民俗活动舞台,办成‘华夏第一乡村武术武林大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传统武术传承。”连城拳传承人介绍说。

为打造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片区,打响“功夫小镇”名片,在县里和镇里的推动下,隔川村于2016年将这一村里的武林大会面向全县邀请武术同行共办,2017年起“天穿盛会”更面向全国邀请武术圈人士参与。与此同时,“天穿盛会”的举办地点也由村里的古戏台扩展至冠豸山动车站站前广场、亚琦国际物流商贸城等举办,更好地展示“连城拳”,以此来推动民间传统武术在广大群众中的普及和传承,从而推动全县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连城县还积极组织“连城拳”拳师走向世界更多的角落,他们不仅参加港澳台及海外邀请赛事,还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开展武术交流。通过交流切磋,他们与东南亚的“连城拳”接上了根脉、建立起联系,并深化了彼此共同的客家文化记忆。

客家青狮舞起来 非遗技艺新传承

今年国庆期间,连城县国庆档“非遗奇妙夜”精彩上演,受邀参加活动的广东醒狮与连城当地的客家青狮两个非遗项目各展特色、交相辉映,成为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关注热点。

据悉,客家青狮是客家人心目中驱邪镇宅的瑞兽。在福建龙岩、三明及广东梅州一带客家地区,逢年过节都要集中展演、入户巡演舞青狮,祝福吉祥。其中,尤以连城最为盛行,并成为连城县传统武术中重要组成部分。

连城舞青狮是省级非遗项目,主要通过狮子的身形变化来展现狮子的习性,而青狮作为舞青狮的重要道具,其好坏决定了舞青狮的生动与否。

选泥、制模、裱纸、定型……在隔田村的闽西客家青狮制作工艺传习中心,客家青狮传承人正指导儿子、儿媳制作青狮。他介绍说,“连城青狮”的制作技艺和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样,数百年来都是单传的,且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婿。

由于青狮制作不但要求制作技艺精湛,且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从小习武、13岁时随父学舞青狮的他,直到35岁才开始接过父亲手中的连城青狮制作技艺。连城客家青狮为全手工制作,传统制作工艺复杂,一只青狮头从制模到裱纸完成至少需要20天,而一整只青狮的制作需经过选模泥、制模、裱纸、固定、上画、制作狮舌、狮鬃、狮布、狮尾等几十道工序,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他打破传统,把青狮制作技艺传给儿媳妇,希望这项历史悠久的技艺能够历久弥新,不断传承下去。他还在传承技艺上进行自主创新,裱纸从用纯纸到纸和布相结合,用料从浆糊到白乳胶……一道道工序的改进使青狮使用寿命更长,结构更加稳定,外观更加精细。而他制作的青狮也因轻便、坚固、耐用,受到众多客家舞青狮、武术队伍的欢迎,纷纷前来定制、求购,每年销售几十个以上,成为当地新兴的紧俏非遗产品,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近年来,隔川镇充分挖掘以“连城拳”为核心的非遗文化内涵,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民俗风情等资源的整合利用,改善乡村环境,丰富旅游供给,为游客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乡村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随着“功夫小镇”的声名鹊起,游客不断涌入,隔川镇农家乐、特色民宿、直播电商等商贸服务业迅速兴起,红心地瓜干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线上线下云销海内外,成为连城电商重镇,其中隔田村就有数百名农家子弟从事电子商务,带动就业1千多人,年销售额超千万的有5家、超亿元的有1家,成为福建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