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只有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一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新疆文联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抓住这一实现新疆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用力,用文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命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共鸣的。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涵养中华文化情怀,真正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一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传承基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疆各民族给我们留下了《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王》三大史诗,还有《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十二木卡姆》等无数文化珍品,为孕育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本巴》,就是作家刘亮程对经典史诗《江格尔》的艺术再造,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长长的辫子》取材于传统习俗、荣获银奖的古典舞《铅华·满碧》来源于克孜尔石窟的精美壁画。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充分发挥聚合作用,实施好“名家”“名品”战略,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来疆驻点采风创作,举办“三大史诗”保护成果进京展,用更多的文艺精品满足群众需求,让新疆各族群众找到情感依托和心灵归宿。
二是在塑造革命文化中探求“密钥”。新疆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胡杨精神、兵团精神,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疆各族人民烈士纪念碑,还有革命英烈事迹展厅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都是革命文艺创作的丰富题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歌曲《草原之夜》《小白杨》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红色经典记忆。近年来,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塑造了一个个爱国爱疆的鲜活文艺形象。要聚焦新疆人民热爱伟大领袖、播撒革命火种、保障抗战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畅通、反分裂斗争和民族团结等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艺创作,将蕴含的英雄气、中华情、民族魂充分彰显出来,让新疆各族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新疆各族群众才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在高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凝聚力量。“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要把创作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作为中心任务,打造直抵人心的作品,引领时代风尚。影视剧《我的阿勒泰》《远去的牧歌》《平凡英雄》《真爱》、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小说《王三街》、杂技剧《天山雪》,无一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优秀作品,唤起所有人的共情。要集中精力抓好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实施新疆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工程,重点在舞蹈、音乐、影视上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书写新时代新疆精彩故事,更好凝聚起新疆各族群众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磅礴力量。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工作的重要抓手。文化润疆以认同为目标,就要不断开掘“润”的资源,聚合“润”的力量,优化“润”的机制,丰富“润”的方式,形成有形有感有效的标志性成果。
一是以机制为引领,构建“一盘棋”。发挥好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文化润疆协作机制作用,推动制定文联系统文化润疆工作规划;与包括全国19个援疆省市在内的省市、地区签订文化润疆交流合作协议,促进各省市文化资源共联共享;加强自治区、州、县、乡四级文联系统服务管理,推动形成新疆与内地省市、疆内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文化常态化交流工作体系,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二是以项目为抓手,拧成“一股绳”。认真落实中国文联确定的重点项目,制定责任分解方案,明确牵头领导、牵头部门和负责人,精心组织抓落实。在打响“新歌唱新疆”优秀原创歌曲演唱会的基础上,做好精品节目《天山放歌》MV新疆宣推活动,配合办好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新疆分会场演出,重塑新疆“歌舞之乡”美誉。对接统筹中国文联、各援疆省市和地州文艺项目,举办首届“苏韵伊情”新疆伊宁县天鹅泉全国摄影展等系列活动,以及“翰墨映天山”援疆十九省市书法名家新疆行暨文化润疆联展和“赓续文化使命 谱写时代篇章”中国文联2024年文艺名家宣讲活动,让各族群众通过亲自参与一系列高规格、高品质的文化润疆项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植于心中,融入日常生活。
三是以视觉为导向,唱响“一个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通过展演展示一系列体现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文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组织新疆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翰墨映天山”援疆十九省市书法名家新疆行暨文化润疆联展、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新疆美术作品选送展、第二届“传颂胡杨精神”——写生创作展、“千年西域 放歌天山”2024新疆丝路合唱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光辉历程”交响合唱音乐会、“情满天山·歌声飞扬”新疆第四届合唱展演等几十场重大展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是以品牌为核心,绘就“一个圆”。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针对农民、学生、教师三类群体抓好文艺原创品牌培育。实施“培根”工程,持续打造“童绘新疆”活动,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普及中国画;实施“筑基”工程,继续推进“农民诗人”群体培养,出版农民诗集《心中的爱》(第三集);实施“铸魂”工程,深入实施“蒲公英计划”,开展大规模书法培训,计划今年培训各族教师3000人。通过一系列品牌打造,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滋润人心、成风化俗,画好最大同心圆,汇聚奋斗正能量。
在新疆要增进文化认同,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文化作品体现人民需求,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从而汲取精神力量。
一是营造节庆文化氛围。在新疆,春节、古尔邦节、端午节等节日是各民族共同的节日。要精心策划,持续开展春联、福字进万家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同过一个节、同写一个字、同贴一副联、同跳一支舞”的和谐氛围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交融格局。
二是提升民俗文化内涵。“麦西来甫”“阿肯·阿依特斯”“库姆孜弹唱会”“那达慕大会”“西迁节”等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长久以来为新疆各民族喜爱。要推动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转型升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元素融入舞台布置、文艺展示、宣传用品、音乐制作等各方面,做到“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巩固。
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多层次文化供给,做到既“送文化”“种文化”,又传精神传力量。持续开展万名文艺志愿者下基层,精心筹备“与人民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暨“5·23”文艺志愿服务演出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和文化“三下乡”活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二届新疆民间艺术群英会,力争展播一批自治区获国家级奖项的舞台艺术优秀作品,让群众感悟中华文化之美,进而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新疆文联将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挖掘更多共同体故事,塑造更多共同体形象,潜移默化以文润心、以文化人,引领时代风尚,增进文化认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大文艺力量。